墨水文章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悦观察 | 从“时空折叠”到“体验延展”——吉林“快旅慢游”藏着多少惊喜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2 14:39:00    

长白山天池的晨雾还未散尽时,长春伪满皇宫的红墙已迎来第一缕阳光;延边稻田的稻穗在风中摇曳,查干湖的渔船正划破水面——吉林的旅游版图中,藏着无数亟待被串联的惊喜。但在数年之前,这些散落的珍珠,还被交通的藩篱困在各自的时空里。

北京游客林晓2019年的长白山之旅,至今仍留有遗憾:“从长春坐旅游大巴去长白山,5个小时的盘山路让同行的老人吐了一路,最后只在天池边匆匆拍了张照就返程了。” 而2025年7月的这次旅行,她的行程表上清晰写着:D1长春看伪满建筑,D2坐船游松花湖,D3高铁赴延边吃米肠,D4乘景区专线登长白山。

“交通把吉林的夏天织成了一张可以慢慢品的网。”这种蜕变的本质,是吉林用交通网络重构了文旅的时空逻辑——通过“快进”系统压缩物理距离,以“慢游”系统延展体验维度,最终实现从“景点孤立”到“全域共生”的产业跃迁。

“快进”系统:用交通密度破解资源离散

穿行在林海间的敦白高铁,凭借精湛工艺大幅缩短长春至长白山的通行时长。据公开信息显示,其开通后长春到长白山最快2小时18分即可抵达。这条高铁一头连着敦化市,一头直达长白山脚下的二道白河镇,2021年通车后,迅速成为吉林文旅的“主动脉”。

新建的长白山站,总建筑面积近3万平方米,站台规模达5台12线,站房设计巧妙融合“吉林雪”“天池水”“美人松”等地域特色,与周边原始森林景观相得益彰。乘客从候车大厅落地窗望出去,最近处的树木距窗仅12米,也因此被赞为“建在森林中的高铁站”。

交通枢纽的“零换乘”设计更是一大亮点。以长春站为例,作为集高铁、长途客运、地铁(1号线、3号线、4号线)、轻轨、公交、出租车、社会车辆、自行车和步行等9种交通方式于一体的综合换乘中心,站内精心设置“旅游服务岛”,实现高铁票、景区门票、酒店预订“一窗通办”。高效的换乘体验让省外游客“多城串联游”成为常态。据同程旅行平台数据,在2025年7月备受中长线跨省游用户推崇的目的地中,长白山所在的吉林省凭借避暑优势吸引了大量游客。

根据《吉林省旅游万亿级产业攻坚行动方案 (2023-2025年)》规划,到2025年,旅游总收入要达到7200亿元,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4亿人次,年均增速均达到20%以上。交通改善对消费的拉动作用在地方发展中逐步显现,敦化市便是有力例证。高铁开通后,当地朝鲜族餐馆数量与人均餐饮消费均实现显著增长。

“慢游”系统:让交通节点成为体验入口

吉林的“慢游”体系,既藏于城市近郊的休闲步道,也见于纵贯边境的生态公路,从短途休憩到长线探索,全方位拓展着旅行的体验边界。松花湖慢行绿道2023年建成,15公里的路程串联起湖畔风光与人文记忆,沿途12个解说牌通过扫码即可聆听松花江流域渔猎文明故事,成为游客骑行赏景、亲近自然的热门选择。

而纵贯吉林东部的G331国道吉林段,更是将“慢游”理念推向纵深——这条全长1437公里的道路,起于集安市,止于珲春市,串联起长白山、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两大核心生态资源,以及8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2个国家森林公园、5个国家湿地公园。沿线86%的森林覆盖率,让每一段路程都成为“天然氧吧”,游客驾车行驶其间,开窗便能呼吸到带着草木清香的空气,随时可停下车走进林间步道,与松鼠、飞鸟等野生动物偶遇,沉浸式感受原始生态的静谧与生机。

除了生态禀赋,G331吉林段更承载着吉林的文化基因。它途经10个边境县(市、区)、216个边境村,沿途既有高句丽遗址、渤海国遗迹等沉淀千年的历史印记,也能邂逅鸭绿江渔猎人家的传统劳作场景,走进朝鲜族村落体验打糕制作、伽倻琴演奏的民俗风情。

在景区内部,“慢游”设计同样独具匠心。长白山观光小火车特意采用柴油动力,“轰隆隆”的声响能惊起林间松鼠,反倒使游客停留拍照次数明显提升;延边稻田观光车上,朝鲜族农民热情教游客辨认稻穗饱满度,沉浸式体验让当地大米更受游客青睐。交通设施的场景化改造,更让“赶路”变成“赏景”:位于珲乌高速长吉段29公里处的石头口门服务区,日均客流量超6000人次,节假日更是可达平日3倍。这里以“电影”为主题打造文旅空间,巨型电影放映机雕塑、长春电影制片厂发展历程墙、《人世间》经典场景还原,让旅客仿若置身光影世界,室内老电影观影区还免费放映影片;磐石服务区的“非遗工坊”里,满族剪纸传承人工作台前,每日都有不少游客驻足学习剪纸技艺,带动文创产品销售额显著增长。

松花湖畔民宿老板刘姐发现,客人骑行绿道后,购买她家蜂蜜的概率是单纯住宿客人的2.8倍,而G331沿线的民宿也常常爆满——慢游体验正从多个维度,持续优化吉林旅游消费结构。

全域重构:交通网络如何重塑产业生态

在吉林省文旅融合发展进程中,交通网络串联起大量优质文旅资源,形成联动发展的格局,每日有大量游客在交通线路连接的景区、乡村间流动,带动沿线商户协同发展。乡村旅游在交通赋能下焕发新活力。

以延边州部分朝鲜族村落为例,随着旅游交通线路的完善,外出打工村民陆续返乡,开办民宿、经营特色餐饮,推出“体验式消费”模式,如让游客参与民俗活动、手工制作等,既提升了游客的旅行体验,也增加了经营收入,同时带动周边村民投身文旅产业链,形成乡村旅游发展的良性循环。

交通网络完善,还催生了文旅新业态的蓬勃发展。通化依托便利的交通条件,整合葡萄酒庄、红色旅游景点等资源,推出研学旅行产品,吸引学生群体参与;长春及周边地区,露营等户外旅游业态快速发展,成为市民和游客休闲度假的新选择,丰富了吉林文旅的产品供给。

吉林交通破局,实现从“资源依赖”到“系统赋能”转变。高铁降低游客决策门槛,慢道拓展消费场景触点,使文旅产业突破“门票经济”局限。随着“反季避暑”差异化出游趋势日益显著,兼具生态红利与文化特色的吉林,正凭借交通优势成为暑期经济的新增长极,逐步向打造世界级避暑胜地的目标迈进。

在长白山观光小火车车厢内,延边游客金美兰感慨道:“以前来长白山是‘赶路’,现在是‘过日子’——交通把风景变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从“抵达”到“融入”的转变,正是吉林以交通激活文旅赛道的核心密码。

来源:彩练新闻

作者:赵广欣 刘姗姗 实习生刘重奇

责编:金馨鑫

编审:张宇

监审:董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