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水文章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济南故事:烟火旧影“文升园”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6 12:33:00    

在济南,后宰门街就像一本陈旧却满是故事的老书,随便翻开一页,便能抖落出一段段充满烟火味的岁月。已故曲艺理论家、作家陶钝(1901—1996)笔下100多年前的后宰门街一带,做生意的和开小店的多,住家户少,满街似乎都是生活的琐碎。

陶钝在1981年撰写的《回忆济南一条街》一文中回忆道:后宰门街西头路南是曲水亭,有家茶社,经常有下围棋、象棋的。1921年陶钝为求学来到济南,住在一家小店的只有一张床的小屋里,一天一角钱,连喝开水也不管,干住房。不过,那时喝水很方便,后宰门街上有三四家茶炉,一个铜子儿可以倒一壶开水。如果长期在这里倒水,交一元钱他们会给你一把竹签,一签一壶,大致可以用一个多月。吃饭也很方便,后宰门街上就有馒头铺,半斤三个馒头,高二寸,直径一寸半,水分少,蒸得熟,味道甜,光就点咸菜也可以吃饱。如果交上钱,留下地址,他们就可以在早10点和下午4点,派人挑着馒头囤子给你送到住处。如果你吃不完,剩下一个,只要不弄脏,不破皮,还可以换个热的。街上也有熟肉铺、酱园,可以顺便买点菜来。卖咸花生米的小店院子里就有,一个铜子儿一包,伴着热馒头吃,吃不完,还可以留着零吃。如果你是南方人,爱吃大米饭,这里也有卖的。这里卖大米饭的是用柳条编的管子装饭,长约一米,宽约一尺半,一头是棉垫和白布盖着大米饭,米是济南北园大米,一打开包布就闻到米香了。另一头是个筒形的锅,下边有生木炭的火炉,用来保温,锅里是酱面筋、酱鸡蛋、把子大肉。所谓把子大肉,是把肉切成二分厚、三寸长的片,为防止炖烂后皮肉脱离,又用一段麻纰儿捆着。这三样东西,多则一角,少则几分钱。买一碗大米饭,买一两份菜肴,还给你浇一勺汤,你若是中等饭量,吃得不够饱也差不离儿了。后宰门街西头路南的曲水亭,有家茶社,常有人在里头下围棋、象棋,那棋盘上的纵横交错,就像生活的棋局,满是算计与谋略,又透着几分悠闲。

后宰门街西头还有条弯街,叫辘轳把子街,街上有个小饭铺,名为文升园饭庄。这名字起得吉利,像是带着对生活的期许,迎接着前清的穷举子,后来的穷学生。“文升园”有两样好食品,在那岁月里,慰藉了无数人的辘辘饥肠。

其一便是油旋,这油旋做得极为讲究。和面为团,取剂擀成极薄长片,抹上一层细盐、葱油泥,卷成卷儿,边卷边抻面片,使之更薄,层层卷起,卷好后放在鏊子上压成饼形,烙后再放烤炉至黄色成熟,取出后从中心捅出一个凹窝,放入盘中,就成了螺旋相盘状,中空多层的油旋便成了。趁热吃,表皮酥脆,咬一口“嘎吱”作响,内瓤却嫩软,葱香与面香交融,咸香可口,那滋味在舌尖散开,瞬间便能驱散周身的疲惫。陶钝回忆道,当时店主人颇以此为豪,夸口道:“先生,您可以试试,五个油旋放在桌子上摞起来,一拳猛击,如果有一个不碎,压扁了,您不用付钱,白吃。”可实际呢,陶钝只用筷子轻轻一敲,油旋便一个接一个地碎了,根本不用拳击,便能让人信服这油旋的酥脆。

小小油旋层层相连多达60多层,酥脆嫩软、咸香可口为其主要特点。其做法是,和面为团,取剂擀成极薄长片,抹上一层细盐、葱油泥,卷成卷儿,边卷边抻面片,使之更薄,层层卷起,卷好后放在鏊子上压成饼形,烙后放烤炉至黄色成熟,取出后从中心捅出一个凹窝,放入盘中,成螺旋相盘状,即成中空多层的油旋。趁热食用,表皮酥脆而内瓤嫩软,可谓精致小吃。济南民谣道:“小小油旋六十层,色泽金黄技艺精。一股葱香扑鼻来,外酥里嫩热腾腾。形似螺旋更诱人,慢慢咂摸味无穷。”做工极细的油旋是济南传统面点名吃,深受当地人喜爱。

其二便是坛子肉,真真切切是用坛子炖出来的。文升园的厨师们头一天晚上把肉切成方块,装在坛子里,炖到滚开之后,封上火,只留一个小孔,把坛子封上口坐上,还不能压灭火。等第二天早上来看,肉依旧是方块,肉汤里油花很少,用嘴唇轻轻一抿,肉便能咬烂,肉香浓郁,却一点也不散,那醇厚的味道,萦绕在唇齿之间,让人回味无穷。陶钝回忆说:小店里的住客,没谁能忍住不去品尝一次。那些来考学的学生,也总会被先来的同乡、同学约到文升园,花不到一块钱,便能请上一次客,在这烟火腾腾的小饭铺里,分享着食物的美味,也交流着彼此的梦想与心事。

文升园的历史,还能往前追溯。道光年间济南城里的“凤集楼”是较早专门经营油旋的店家,而光绪二十年(1894)开业的文升园饭庄,更是以经营油旋而闻名济南。到了民国初年,济南城里已有十几家专门经营油旋等地方小吃的店铺,油旋也成了济南名扬全国的小吃之一。

关于文升园,还有些轶事。据说济南原无油旋这种吃食,是文升园第一代掌门人齐河徐氏三兄弟从南京学过来的。其饼在南方的口味里是甜的,徐氏兄弟依据北方人的口味特点改为咸香口,并加入了章丘大葱制作的葱油等作料,时人称之为“徐家油旋”。

据考证,油旋确实是在苏州蓑衣饼的基础上加以改进而成。据清雍正九年(1731)刻本《食宪鸿秘》(朱彝尊著)记载:“晋府千层油旋烙饼,此即虎丘蓑衣饼也。”谈及千层油旋的做法,书中记道:“白面一斤,白糖二两。水化开,入真香油四两。和面作剂,擀开,再入油成剂,再擀。如此七次。火上烙之,甚美。”清顾仲所撰《养小录》一书也记道:“晋府千层油旋。其法:和面作剂擀开,入油,成剂再擀开,再入油,再擀开,如此七次,火上烙之,甚美。”这两段记载表明,济南的油旋源自苏州的蓑衣饼。

苏州虎丘面点蓑衣饼在明代就颇负盛名,明汤传楹的《虎丘往还记》记有:“予与尤子啖蓑饼二枚,啜清茗数瓯,酣适之味,有过于酒。”就着虎丘清茶吃蓑衣饼,其味竟胜过了喝酒。清初的诗人施闰章,在游玩虎丘之后,也写诗叹道:“虎丘茶试蓑衣饼”。清末徐珂在《清稗类钞》中饮食篇中也记有“蓑衣饼以脂油和面,一饼数层,惟虎丘制之。”清代袁枚的《随园食单》中,还详细记有蓑衣饼制作技法:“干面用冷水调,不可多揉,擀薄后卷拢,再擀薄了用猪油、白糖铺匀,再卷拢擀成薄饼,用猪油煎黄。如要咸的,用葱、椒盐亦可。”后来,虎丘蓑衣饼后来传至济南后,人们直接呼名为“油旋”。

清末薛宝辰《素食说略》总结了清朝末期北方的十几种面点,其中就有“油旋”。书中介绍:“以生面或发面团作饼烙之,曰烙饼,曰烧饼,曰火饼。视锅大小为之,曰锅规(即锅盔、锅饼)。以生面擀薄涂油,摺叠环转为之,曰油旋。《随园》所谓蓑衣饼也。以酥面实馅作饼,曰馅儿火烧。以生面实馅作饼,曰馅儿饼。酥面不实馅,曰酥饼。酥面不加皮面,曰自来酥。以面糊入锅摇之便薄,曰煎饼。以小勺挹之,注入锅一勺一饼,曰淋饼。和以花片及菜,曰托面。置有馅生饼于锅,灌以水烙之,京师曰锅贴,陕西名曰水津包子。作极薄饼先烙而后蒸之,曰春饼。以发面作饼炸之,曰油饼。”“摺叠环转为之”,已与今日油旋做法几乎完全一样。

1921年,王尽美去上海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时,滕县籍进步学子汤位东曾在这家文升园饭庄为其饯行,吃的就是油旋和坛子肉。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文升园的一方桌椅,承载了革命志士们的壮志豪情与离情别绪。

据1934年《济南大观》记载,20世纪30年代,济南的文升园饭庄还有三家,一家在万紫巷,一家在经二路,还有一家在西门月城街。这三家文升园与辘轳把子街的“文升园”到底是不是有着渊源关系,如今已不得而知,就像那些飘散在岁月里的炊烟,只留下一些模糊的影子,让人忍不住遐想。(文/张继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