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水文章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士说心语丨被教研室“偏爱”的我们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7 11:42:00    

每次路过“师生成长树”照片墙,我总会忍不住驻足——从初入校园时的懵懂,到如今和教员们并肩参赛时笑逐颜开,这面墙记录着我和战友们最珍贵的蜕变轨迹。

记得刚入学时,严格的管理、晦涩难懂的专业课,让我对未来的发展感到有些迷茫。直到教研室启动“队室共建计划”,普通的日子开始有了不一样的色彩。

那天下午,李教员发起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破冰茶话会”,我们围坐在教研室的小圆桌旁,聊生活、聊理想、聊为什么来当兵、聊未来的规划与期望,李教员像大哥一样分享他的求学经历,还悄悄记下了每个人的兴趣点。从那以后,教研室不再只是一间办公室,而是我们敞开心扉、畅所欲言的第二个家。

马莉丽教员为学员辅导授课。

教研室为我们量身定制了“成长地图”。根据前期的性格测评和兴趣调研,我被推荐加入无人机小组。教研室每周制定不同的目标,让我在兴趣的指引下不断成长。后来才知道,李教员是教研室“一对一帮扶计划”的受益者。他在与我们交流时说:“三年前我刚来学校试讲,紧张得连PPT都翻错页,多亏导师吴教授逐字逐句帮我打磨教案,现在我也想把这份温暖传递给你们。”

在李教员的带领下,我们小组从最初连文献检索都摸不着头脑,到如今能独立设计算法模型。去年备战比赛时,李教员和吴教授轮番上阵,一个指导技术细节,一个传授答辩技巧。站上领奖台,捧起奖杯的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我们的每一步成长,都站在两代教员接力搭建的台阶上。

卫超强教员辅导学员进行无人机模拟飞行练习。

有次在教研室偶遇卫教员,他指着“师生成长树”说:“教研室推行这项计划,就是要打破传统教育的单向链条。青年教师需要前辈托举,学生需要教师引领,当三者形成闭环,教育就产生了生生不息的力量。”

在教研室的带领下,各团队先后在“中国工程机器人大赛”“全国无人机创新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赛事中斩获多项国家级奖励。

如今,越来越多青年教员在帮扶中成长为教学骨干,学员也在共建中找到人生方向,这棵“师生成长树”的根系正在不断延伸。站在大学时光的中段回望,我庆幸自己赶上了这场教育创新。在这里,每一份迷茫都能被精准捕捉,每一个梦想都有被托举的可能。而这份幸运,终将化作前行的底气,激励我们带着教研室赋予的温暖与力量,奔赴下一场山海。

整理:卫超强

主播:闫珂

责任编辑:闫珂

来源:解放军报客户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