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竹梅
2025年9月7日,秋风拂过金黄的稻田,稻穗低垂,仿佛在向一位老人无声致敬。这一天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诞辰95周年纪念日。人民日报的微博《袁爷爷,风吹稻田,我们又想念您了》,以深情的笔触唤醒了亿万国人对这位科学巨匠的集体记忆。袁隆平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而他留给我们的不仅是饱满的稻谷,更是一种关于梦想、坚守与家国情怀的永恒注脚。
袁隆平的科研生涯始于一个沉重的誓言:“绝不让百姓再挨饿”。上世纪60年代,亲历“吃草皮树根”的苦难,这些刻骨铭心的记忆成为他毕生奋斗的起点。当时国际学界断言“水稻杂交无优势”,他却以“离经叛道”的勇气,在安江农校的试验田中发现了那株“鹤立鸡群”的天然杂交稻,由此开启了一场农业革命。1973年,“南优2号”杂交水稻问世,单产提高20%以上;2023年,超级稻亩产突破1251.5公斤,刷新世界纪录。中国以全球7%的耕地养活20%的人口,袁隆平用科学兑现了“饥荒不可能重现”的庄严承诺。
他的贡献早已超越国界。非洲马达加斯加的货币上印着杂交水稻图案,当地官员将一碗杂交稻米敬献于他的墓前;全球70多个国家引种中国杂交水稻,每年增产的粮食可多养活8000万人。联合国称他为“真正的粮食英雄”,而他只是淡然回应:“我赢了,我的‘核武器’战胜了饥饿。”
袁隆平生前的两个梦想——“禾下乘凉梦”与“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如今正以丰硕的成果延续。超级稻亩产突破1200公斤,耐盐碱水稻在荒漠中扎根,他的团队将论文写在最贫瘠的土地上。即使在生命最后时刻,他仍惦记着海南试验田的稻米,问护士“外面气温多少度”。这种“不在田里,就在去田里的路上”的执着,诠释了何为“把一生浸在稻浪中”。
他的精神更是一粒“好种子”,播撒在无数青年心中。他常说:“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 如今,安江农校纪念园里复原的科研场景、田间地头的科普讲堂,都在传递这份“扎根大地、心向阳光”的信念。正如网友所言:“我们不必神化袁隆平,但必须铭记他如何用科学对抗命运。”
袁隆平逝世四年间,长沙墓前的鲜花与向日葵从未间断。一位南京商人连续四年奔赴祭扫,只因“爷爷说,要感恩袁隆平”;马达加斯加的稻米、非洲货币上的稻穗,都是对他“造福世界”梦想的朴素回应。而作为普通人,“节珍惜每一粒米饭,传承每一份精神”正是最直接的致敬——正如他所说:“中国人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今日的中国,稻香依旧,而那位在田埂上弯腰查看稻穗的老人已化作星辰。袁隆平的故事告诉我们:科学的力量可以丈量,但精神的高度无法计量。在风吹稻香的季节,我们不仅怀念一位科学家,更铭记一个民族如何用一粒种子书写了战胜饥饿的史诗。
(好评中国系列评论栏目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来源: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