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水文章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聚焦·数说班组 | 30年打磨20万张0.03毫米薄片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3 10:22:00    

【聚焦·数说班组】

原标题:30年打磨20万张0.03毫米薄片

这是一只粗粝的劳动者的手——手指骨节粗大,手掌宽厚干燥,有老茧和裂纹的痕迹。因为长年用力,拇指关节略显变形。 这是西南油气田川西北气矿岩性分析实验工李强的手,凑近了仔细看就会发现,部分指头上竟然没有指纹。

“准确说,(指纹)是被磨掉了。”李强说。他的同事陈赤、贺兵摊开双手,指纹情况也大同小异。

陈赤、贺兵、李强现在的工种是岩性分析实验工,磨片是他们主要工作的其中一项。

“这个工种枯燥、乏味,需要一定实践经验。能够坚持干到今天的,已经不多了。”陈赤和贺兵掰着指头算。

在磨片室,要将手中的一块岩石样本磨成可供使用的薄片,需要经过切片、煮胶磨制精致平面、载片、粗磨、细磨、精磨、染色盖片、刮胶洗片、检查薄片质量等12道工序。

“12道工序中最难的是磨片,必须将石片打磨到0.03毫米的标准厚度。”陈赤说。

0.03毫米,比一根头发丝更细。

为什么要磨到0.03毫米?在这行干了33年的贺兵说,要想获取岩石中的矿物组合、粒度、结构、构造等信息,必须将岩石标本磨到极薄,再通过偏光显微镜进行研究。

他们总结干这行要有“四得”:载片必须像老僧入定一样坐得,磨片要站得、弯得,磨出的薄片在油气勘探中起到了作用,打心里高兴——值得!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磨啊磨,这一磨,就磨了30多年。李强和团队共磨出超过20万片符合标准的岩石薄片,助力科研人员准确认识油气储层,获得油气发现。

也正是30多年的经验和耐心,陈赤和他的团队磨出了行业权威,受邀到油田兄弟单位和其他钻井现场处理技术难题。

2020年,双鱼001-X3井刷新当时中国陆上水平井井深最深纪录;2021年,双鱼001-X8井日产量达到102.47万方……每一项突破的背后,都有岩性分析实验工的默默付出。

在四川盆地地质基础研究中,岩性分析实验工提供的地质样本为科研团队开展突破认识评价、寻找优质烃源与孔隙型砂岩储层有利配置的甜点区块提供了详实的资料。

阳光透过百叶窗洒满工作台,为岩性分析实验工的白大褂镶上了一道金色的轮廓。(廖光明 刘梅)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