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静听老百姓心声 共绘十五五蓝图——‘十五五’规划市民圆桌会”举行,十余位市民建议人围坐一圈,围绕城市发展中的细节和痛点建言献策。
活动由静安区发展改革委、区委社会工作部、区信访办、天目西路街道联合主办,50余位来自社区、企业、律所、科研机构的代表与会。
生活细微处“被看见”
这场圆桌的核心,是让居民自己来讲讲“希望生活中被看见的事”。
在讨论中,社区公共设施频繁被提及。大宁路街道新梅居民区的赵健反映,许多中学生在体育考试中要测引体向上、单双杠,但大多数社区没有相应器材可用,“有的家长只能带孩子去健身房练”。赵健建议,未来在社区健身设施更新时,可以按照学生人群分布合理设置单双杠,配套防护垫、使用说明和安全提示,“社区锻炼不是只有广场舞,也该考虑中学生的需求。”
上海市光明律师事务所的牛培山则聚焦在一个具体又常被忽视的场景——厕所。他提出,虽然上海市公共厕所数量近年来有所增加,但“真正好用的”仍然不足。“还有一些厕所标识不清楚,市民走半天都找不到;更别说夜间了,很多厕所晚上根本不开。”
石门二路街道的应萱萱则从城市绿化角度出发,提出了对公共资源利用效率的关注。她提到,绿地更换下来的草皮、杜鹃等植物常常被直接处理,但实际上状态良好,完全可以再利用。“雕塑公园之前就试点过,把更换下来的草皮移到附近小区,居民特别欢迎。”她建议建立统一的区级平台,发布可回收绿植清单,街道、小区按需申领,由专业人员协助移植,节约成本,也提升了社区共建的参与度。
从建议中不难看出,许多发言人并不只提问题,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在做尝试。他们更关心如何将已有做法从“一个案例”变成“可复制的经验”。
让技术与服务靠近民生
另一些建议,则从更广阔的城市发展角度出发,但落点依旧具体、接地气。
比如来自共和新路街道的朱骏,他观察到目前游客来上海旅游时,需在多个平台分别查询交通、酒店、门票等信息,不仅烦琐,还经常信息不一致。
他建议由政府牵头,建设一站式旅游AI定制平台,整合交通、住宿、支付、咨询等服务,提升游客整体体验。“就像高铁购票已经很流畅了,旅游服务也可以做得更顺。”他还提到,这样的平台可支持游客行程变更、个性化推荐、支付整合等功能,进一步增强上海作为国际旅游城市的便利度和吸引力。
围绕社区就业和服务议题,临汾路街道的沈华介绍了她运营的“临居里”平台经验。平台通过在居民区内设点,提供洗护、收纳、照护等服务,雇佣了不少本地阿姨、全职妈妈和年轻人,解决了“服务进不去”和“人找不到活”的双向难题。“像收窗帘、送洗护这种看似小事,在社区反而是刚需。”
她希望规划中能为这类新型服务提供空间保障,比如试点在居委办公点、社区用房内嵌入服务模块,“只要有个三四平方米,很多事就能做起来”。并提供政策指导和小额启动资金,让更多人敢尝试创新创业。
还有一些建议涉及企业服务。来自法律服务行业的杨静艳则提出,在支持中小微企业方面,可以用“服务包”制度来提升政策直达率。“很多减税、补贴政策企业是知道的,但不知道怎么申请。”她建议通过统一平台汇集“普惠政策清单”,开发“政策计算器”或简易匹配工具,实现“免申即享”,减少企业的理解成本和试错成本。
这些建议的共同点在于:虽然谈的是产业、平台、技术,但并不脱离具体使用场景和服务对象——本地居民、中小企业、来沪游客。
静安区相关部门领导在会上表示,此次市民圆桌会是“开门编规划”的一项重要实践。未来静安区还将继续通过线上问卷、街镇座谈、专题访谈等多种形式拓展公众参与。
原标题:《厕所标识成居民“吐槽”热点,静安这场“十五五”规划圆桌讨论聚焦生活细节》
栏目主编:毛锦伟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王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