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已成为摆在中国面前的一道“结构性大题”。与许多省份不同,广东此刻站在一个微妙的交叉点上:一方面,它是全国“最年轻”的大省,拥有庞大而充满活力的劳动力市场;另一方面,它也将在未来十年迎来老龄化速度最快的阶段。如何在“最年轻”与“最快老”的双重坐标中寻找解题之道?
“庞大的人口体量与复杂的结构变化,使广东既是全国养老金融发展的最优土壤,也面临最迫切的制度创新任务。”8月24日,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郑秉文在接受南方日报独家专访时表示,广东不仅拥有覆盖8200万人的基本养老保险体系、全国领先的商业养老金融试点和总资产超47万亿元的金融产业基础,更有条件率先建立“养老金融·银发经济先行区”,把三支柱养老金与银发经济深度耦合,形成资金积累、产业发展、就业吸纳和财政反哺的闭环循环。
广东是养老金融制度
创新的最好土壤
南方日报:广东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经济体量庞大,您如何看待广东发展养老金融的基础和迫切性?
郑秉文:广东省是全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最低的省份之一,逆生长成“最年轻大省”,这是发展养老金融的最大优势。所以,三支柱养老金的基础条件最好,这是第一个特点。例如,第一支柱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将近5400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将近2800万人,合计将近8200万人,基金累计结余1.9万亿元,占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8.7万亿元的22%。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覆盖191万人,年金基金规模1400亿元;职业年金基金累计结余2800亿元,自2020年投资运营以来投资收益率达8.14%。个人养老金参加人数超过2000万人,约占全国参加人数的五分之一。
第二个特点是商业养老金融试点领先。广东是全国获全品类养老金融产品试点的两个地区之一。养老理财、专属商业养老保险、特定养老储蓄、商业养老金等试点均已开展。有49款养老理财产品累计销售62.8亿元,特定养老储蓄累计销售79.6亿元,能满足多元养老资金配置需求。
第三个特点是金融业高度发达。广东银行业资产总额、保险业资产总额等均位居全国第一。同时,民营经济发达,新市民群体庞大,保险、投资等潜在需求旺盛,可为养老金融发展注入资金动力,并提供多样创新可能。
第四个特点是跨境养老金融具探索优势。《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多次提及养老,香港“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10多年来的发展已经很成熟,在助力跨境养老发展方面是个很好的“通道”。香港老龄化严峻,港人北上养老渐趋普遍,借跨境金融服务优势,广东有机会探索跨境养老金融合作,构建湾区养老金融特色体系。
虽然广东省养老金融的基础条件很好,在全国领先,但也呈现出发展不充分、不均衡的特点也比较明显。
第一,养老金融发展不充分是相对于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而言。尽管广东人口老龄化程度最轻,但加速的趋势也很明显。2023年11月,广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广东省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数据显示,到2025年,广东省户籍人口老龄化系数将突破17%,到2030年将突破20%,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因此,广东省需借养老金融积累资金,未雨绸缪缓解养老资源供需矛盾。
第二,养老金融发展不均衡主要表现在省内地区间、支柱间。例如,第一支柱参保者80%集中于珠三角,区域不均衡。大力发展养老金融,利于充实第三支柱,助力粤东、粤西、粤北完善养老保障,实现全省均衡发展。在三个支柱之间,相对于第一支柱和第三支柱,第二支柱覆盖人数较少,当然,这与产业结构有关。
养老产业金融化探索提速
南方日报:广东、广州在养老金融与养老产业对接上具备哪些优势和突破口?
郑秉文:广东省在养老金融与产业对接上成就成效显著。例如,养老理财、专属商业养老保险、特定养老储蓄、商业养老金等试点陆续开展,可充分借助试点政策红利,积累产品设计、市场运营等经验,更好地匹配养老产业多元资金需求,并为养老产业融资模式创新提供土壤。另外,广东省构建了“险资入粤”平台,引导保险资金优先投资医疗养老事业,保险资金已通过自建自营、股权收购等形式,对广东养老健康领域累计投资金额达几百亿。
广州市金融办等多部门5月份联合发布了《广州市关于促进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养老金融十二条),为养老金融服务养老产业发展明确方向。再如,广州市有的区金融业十分发达,超过GDP的20%以上,老年人人口也十分集中,具有构建场景化“金融+养老”融合模式的条件。
从广东省、广州市等一系列政策,养老金融的布局和前瞻都很引人注目,很多突破口都引起业内的广泛关注。例如,在探索养老基础设施REITs方面,广东有不少运营稳定的养老公寓、医养结合机构等,若借此盘活存量养老基础设施资产,有助于吸引社会增量资金,推动养老项目扩建或品质升级,并为投资者提供多元选择,进一步打通产业与金融的良性循环。再如,在强化跨境养老金融服务方面,可依托大湾区优势探索跨境养老金融合作,支持金融机构提供跨境服务,以吸引港澳人士利用金融工具投资广州养老服务项目,或使用香港保险等金融资源享受广州性价比更高的养老及医疗护理服务,开拓跨境“保险+养老”等新市场。再如,在养老信托与多元养老服务融合方面,有些老年人有资产托付需求,可借养老信托将老人资产与个性化养老服务对接,发掘更多养老服务消费场景。
探索“先行区”与制度创新路径
南方日报:您对广东推动养老金融与养老事业、养老产业、银发经济协同发展有何建议和期待?
郑秉文:在发展养老金融和银发经济方面,广东有三个优势可以相互结合起来。一是广东省在养老金融方面独具优势,基础很好。二是广东的银发经济产业十分发达,虽然老龄化程度最低,但老年产品、老年产业都非常发达。三是广东是全国最大的就业市场,劳动力市场环境最好,多年来吸引了全国的20%-25%的外来务工人员,外来人口居全国之首。结合这三点,广东省有条件再获得一些政策支持,把广东省打造成“养老金融∙银发经济先行区”。
建立“养老金融∙银发经济先行区”也是从保持和发扬第三个优势的角度来考虑的,那就是中国人口老龄化是一个长期趋势,老龄产业大有前途,必将成为广东省维持全国最大就业市场和吸引外来人口之首的“风口”。
建立“养老金融∙银发经济先行区”,可向中央申请一些特殊政策,广东省具备条件。这样的话就会形成良性互动的“闭环”:养老金融会积累更多的中长期资金,支撑养老产业、银发经济的发展,而养老产业、银发经济的跃升可吸纳外来务工人员,牵引和吸引外来务工人员的持续流入,保持就业大市场的地位,继续降低人口老龄化的系数、稀释老年抚养比,维持劳动力市场的活力,老龄产业的发展成果可增加财政收入,进而反哺养老事业发展,有财政能力维持某些养老事业的公益属性,增强老年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于是,养老金融、养老产业、银发经济、养老事业的“闭环”就更加完整了,形成良性循环。
我认为,建立“养老金融∙银发经济先行区”,在养老金融方面可以申请一些特殊政策,基本不涉及财税,而在银发经济方面主要是财税政策。比如,在养老金融方面,我特别建议广东省可以把第二支柱企业年金与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结合起来,这样可扩大覆盖面,提高缴存规模,进而扩大金融资本和中长期资金,有利于支持银发经济的产业发展。我的这个具体政策建议叫做企业年金与个人养老金的“自动联合加入”。
南方日报记者 陈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