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数字力场,作者 | 佘宗明
1983年,美苏争霸进入白热化阶段。为应对苏联的“导弹威胁”,时任美国总统里根提出了战略防御倡议(SDI),也就是今天广为人知的“星球大战”计划。
按照计划,美国将投入上万亿美元,建立太空武器系统,掀起“军备竞赛新高潮”。
后来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星球大战”计划像是战忽局放出的烟雾弹,但这盘大棋成功唬住了苏联。眼看着对面的美国要梭哈,苏联来了句“跟”,结果顺利入套——在军事上“一顿砸钱猛如虎”后,苏联发展失衡愈发严重,最终整个国家被拖垮。
往事并不如烟,但历史总是押韵。到了今天,虽然“星球大战”背靠的冷战背景已成过去时,但“星球大战”可能在AI领域重演的迹象却越来越明显。
就在上周,OpenAI在官网宣布了全新的AI发展计划——“OpenAI for Countries”,意欲将原本只适配美国的“星际之门”拓展到全球更多国家。
OpenAI实施“星际之门”海外拓展计划,着眼的也许是借助全球布局巩固其技术领先优势,变成全球性AI基础设施的打造者,提升在全球AI市场的竞争力。
但考虑到“星际之门”被特朗普政府视作曼哈顿计划级别的国家级战略项目,此举很难不让人往地缘政治与大国博弈的角度联想:在AI竞争成了中美科技战前沿战场的当下,美国是否在通过合纵连横建立AI“盟友圈”、强化自身主导权,以赢得愈演愈烈的中美AI竞争?
结合美方刚宣布全球任何国家、企业使用华为昇腾910系列芯片均属于违反美国出口管制规定等情况看,这不是臆测,也不是多想。
在AI竞争已从技术力PK演变为生态化较量的趋势下,中国AI产业要想保持竞争力,“面向世界”的眼光与决心必不可少。
“星际之门”最开始是给美国量身定做的,为什么OpenAI要将它Copy To更多国家?
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两点:1,“星际之门”项目在美国进展不尽如人意;2,“主权AI”概念正被越来越多国家接受。
今年1月21日,也就是特朗普上任次日,特朗普就在白宫官宣了由OpenAI、软银、甲骨文共同投资5000亿美元的“星际之门”项目,意在为美国打造更强大的AI基础设施。
可3个多月过去了,其仅存的硕果就是在美国得克萨斯州部分建成的首个数据中心基地。
这显然不是OpenAI想看到的。“星际之门”虽然是N年大计,可照这么个速度下去,估计得猴年马月才能把“门”建成,OpenAI自然也“霸”业难成。
跟美国本土“数据中心过剩”的担忧泛起成鲜明对比的,是很多国家对主权AI的诉求强烈。
“主权AI”是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最早兜售的概念。他强调“主权AI”的重要性,原本是为了“推销”英伟达GPU:只向淘金人(科技公司)卖铲子,它们容易因高强度资本支出没换来业绩兑现而压缩开支,可若是各国政府都到自己碗里来,那英伟达何愁缺乏业绩增长动能?
但在“数字主权”重要性凸显的今天,这被许多国家奉若圭臬——它们对建立自主可控的AI产业链需求日益强烈。像日本、德国、法国、印度、新加坡等,现在都是英伟达“主权AI”业务的重要客户。
今年2月,法国总统马克龙就宣布,未来几年将为法国人工智能项目合计投资1090亿欧元,这被视作将开启法国版“星际之门”。
马克龙在接受CNN采访时就表示,欧洲现在并未参与到人工智能竞赛中,在竞赛中已经落后,“我们需要一个人工智能议程,因为我们必须缩小与美国和中国在人工智能方面的差距。”
眼看着这么多国家都有“主权AI焦虑”,OpenAI拿着如来神掌功夫秘籍说:想学啊你?我教你啊。
当然了,OpenAI有意帮其他国家打造AI基础设施,不是为爱发电做慈善,那些国家该交的学费少不了。
那,将“星际之门”项目从美国扩至全球更多国家,能否成功如愿呢?
至少就目前看,“星际之门”项目的非稳态性让其扩张有了巨大的不确定性。
雄心勃勃的“星际之门”项目在启动之初,就曾遭到部分人的看衰。1月22日,当时还是特朗普“御前侍卫总管”的马斯克就不给特朗普面子,给“星际之门”泼冷水:“他们实际上没有钱”,“我有可靠的消息,软银获得的担保资金不到100亿美元。”
这一语成谶。5月12日,有媒体报道,软银在美国投资1000亿美元AI基础设施的计划已经放缓。
报道称,距离软银创始人孙正义和OpenAI CEO奥特曼达成承诺3个多月过去了,软银仍未制定出项目融资模板,也未与银行、私募股权投资者和资产管理公司展开详细讨论。
外部原因有两点:1,特朗普的激进关税措施提高了服务器机架、冷却系统和AI芯片的获取成本,据专业机构TD Cowen分析,关税让数据中心建设成本可能上涨5%至15%。加上关税战加剧了全球经济衰退风险、抑制了数据中心需求,这让许多投资机构和银行们基于风险考虑望而却步。
2,DeepSeek崛起,让数据中心大跃进的底层逻辑——“堆算力=增实力”失去了部分支撑,引发了很多人对于数据中心过剩的疑虑。微软和亚马逊等科技巨头就在调整其数据中心布局。
再说了,就算OpenAI打着“为你好”名义要帮很多国家打造AI基础设施,“谁拥有和控制流经这些中心的数据”问题也会让许多国家顾虑难消。
“成功不能被计划”,当年“星球大战”计划准备投资上万亿美元,就被认为有太多的不可能;现在“星际之门”项目虽然更多的是企业投资,但这盘大棋未必就能按预想的下下去。
可现在就断言“星际之门”项目扩张走不长远,又为时尚早。有几点需要注意:首先,计划跟计划未必一样。“星际之门”项目虽带有国家战略意味,但完全是几家企业在运作,具有更强的市场敏感性与操作灵活性,它跟计划经济中的“计划”不能混为一谈。
经济学家朱民说,过去几年,美欧社会正打破自由市场原则,突破产业政策禁忌,从经济学、安全与其他国家竞争的角度,增加了产业政策必要性的讨论。“星际之门”项目同样有“产业政策”属性。但政府产业扶持是其表,市场主体运作是其里,这让其决策更贴近市场。
其次,在“主权AI”渐成各国共识叠加DeepSeek带来“技术民主化”效应的情况下,不少国家对于AI基础设施的需求大增。
尽管前不久黄仁勋跟AI初创公司Mistral CEO对谈时表示,要发展AI,国家“亲自下场”参与尤为重要,不能指望外包“作为基础设施的数字智能”,但绝大多数国家并不具备自主建设AI基础设施的能力与资源。
这就是OpenAI和“星际之门”的机会窗口。
OpenAI全球事务副总裁克里斯·勒汉就透露,法国、英国和德国方面都对“星际之门”计划帮其新建数据中心表现出了兴趣。
看上去,OpenAI将“星际之门”推向全球,是技术普惠棋盘上的落子——它以四项核心举措为框架:构建本土数据中心、定制化AI服务、强化安全机制、设立联合创业基金。
但在OpenAI改名为CommonwealAI之前,我们都要听其言辨其行。
从OpenAI的角度看,“星际之门”外扩,可以加速以美国AI技术底座为基础的AI应用开发,增加自身的市场占有率。
今年以来,DeepSeek跟通义千问(Qwen)等多个中国AI大模型加速在全球范围内普及,对OpenAI形成了巨大挑战。在此情形下,将“星际之门”推向更多国家,承载了OpenAI反击自卫的冀望。
虑及“星际之门”计划是特朗普牵线促成,自带政治色彩,这场看似“技术输出”的行动,也是美国在AI领域争夺和强化全球领导权的重要一步。
得看到,在DeepSeek问世后,中美AI竞争烈度正持续升级。
当地时间 5月8 日,美国国会召开了聚焦中美人工智能竞争的听证会。在这场听证会上,面对和党参议员特德·克鲁兹“在人工智能的竞争中,现在是谁领先,美国还是中国”的提问,OpenAI CEO山姆·奥特曼的回答是:“很难说我们领先了多少,但我觉得并没有领先很多,我认为美国目前暂时领先。”
他说,“我们相信美国的模型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但领先优势不会维持太久。”美国要想继续保持领先,“我们需要在基础设施方面取得成功”。
这跟黄仁勋近日的说法——“中美在人工智能发展领域的水平十分接近”相呼应。
虽然他们这么说有迂回敦促美国政府加大对自身支持的意图在里面,但这并不完全是“扬中抑美”。
斯坦福大学2025年报告显示,中美顶级AI模型的性能差距从2023年的17.5%大幅缩小至0.3%。DeepSeek和阿里发力正抹平差距,阿里还成了唯一进入全球大模型贡献前三的中国公司,仅次于谷歌和OpenAI。
在此背景下,特朗普政府想“不惜一切代价赢得AI竞赛”也就可以理解了。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就说:“美国必须赢得AI与量子科技竞赛,其他都无足轻重。”
美国托尼·布莱尔研究所专家基根·麦克布赖德对此的解释是,美国政策制定者对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积极推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感到担忧。
在他看来,OpenAI的那项全球扩张计划代表了美国政府在数字技术领域重申其国际主导地位,“明确表示各国在选择数字合作伙伴时应优先考虑美国”。
值得注意的是,OpenAI在官宣这项计划时,不断强调要推广“民主AI”,称与美国政府的密切合作是“推广民主AI的最佳方式”。它计划合作的首批10个国家,也都是传统意义上的美国盟友。
你很难说,OpenAI跟美国盟友的合作“不针对第三方”。
窥斑见豹,由此或许也能看到美国的AI全球战略布局的两个重点:一是发力美国AI技术的全球市场拓展,在AI基建竞赛中抢占制高点;二是通过AI“友岸内包”策略,建立类似于“AI北约”式的技术同盟。
先说抢占制高点。“星际之门”是OpenAI和甲骨文们全球扩张的基础设施支点,着眼的也是确立加强美国在全球AI产业链中的绝对主导权。
微软总裁兼首席法务官布拉德·史密斯就在听证会上说,决定美国和中国谁能赢得AI竞赛的首要因素,是谁的技术能在全球范围内被更广泛采用。谁能让技术在全球更多地区落地应用,谁就更有可能在竞争中占据上风。他认为,美国要引领世界 AI 发展,需要创新、更快的技术采用以及出口优势,要与世界连接。
“星际之门”项目向外拓展,意味着更多国家将采用其数据中心网络、AI训练平台和创业生态系统,这样一来,美国就可通过标准化技术输出,来建立“美元霸权”那样的技术依赖链,用规模化应用强化其先发优势与生态掌控力。
巴黎AI实验室Pleias联合创始人皮埃尔-卡尔·朗格莱就指出,OpenAI将“星际之门”计划外扩,就跟过去AWS、微软Azure和Google Cloud在全球扩展云服务的策略相似,可以通过提供大量免费使用额度吸引用户,最终实现“平台绑定”。
再说建立技术同盟。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主任迈克尔·克拉齐奥斯曾表示,要支持通过推动AI和航空航天等技术的商业化,来增强美国的外交影响力与国际联盟。
此次OpenAI将“星际之门”推向全球的名义就是推广“民主AI”,但该词汇具有极强的意识形态排异性,结合现实语境看,这就是将非西方阵营排斥在外的概念壁垒。
近年来,美国方面为了降低供应链对华依赖,积极推动“友岸外包”。某种程度上,“星际之门”将英、德、法等国家作为海外扩张首选目的地,延续了这类思路。只不过,区别于低端制造外包,数据中心是由美国“内包”——它是“供应商”而非“采购方”。
跟企业间的技术合作有别,“星际之门”项目外扩建立的是主权AI层面的强绑定合作关系。通过这层绑定,美国可以削弱中国在算力基建领域的既有优势,压缩中国AI走向全球的战略空间,挟合纵连横之势在中美AI生态体系竞争中卡主有利位置。
在修昔底德陷阱周期性出现之际,“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的魅影总会重现。
“星际之门”项目推向全球,兴许就是AI版“星球大战”打响的信号。
对中国而言,凭着“自主创新+开源替代”策略,中国已进入极少数能够实现AI全产业链自主可控的国家之列:时至今日,中国已形成从核心的半导体芯片到各类器件、终端再到网、云、算力中心的完整技术底座与产业生态。虽然跟美国比仍有差距,但“头部玩家”的身位托起了中国AI产业的韧性。
接下来,在“星际之门”全球扩张将中美AI竞争推向新维度的格局中,中国AI产业仍需向自主创新要竞争力。
梁文锋先前接受专访时的几段话已经被引用了太多次,这里也不妨再引用下——
“我们觉得现在最重要的是参与到全球创新的浪潮里去。过去很多年,中国公司习惯了别人做技术创新,我们拿过来做应用变现,但这并非是一种理所当然。这一波浪潮里,我们的出发点,就不是趁机赚一笔,而是走到技术的前沿,去推动整个生态发展。”
变成科技创新策源地,而非沦为科技革命中的跟随者,是从一个局部领先走向一个更大领先的前提。
如果说强化自主创新是先决条件,那保持开放态度就是内在要求。
开放永远是对封闭的降维打击。越是面对封锁包围,越要用坚定开放凿出突围之道来。
有外媒说到,近几个月,由于DeepSeek和通义千问等中国AI开源大模型采用开放架构,允许开发者自由接入与二次开发,所以市场拓展势头比OpenAI、谷歌和Anthropic的闭源模型来得更猛。
受此触动,山姆·奥特曼此前罕见表态称,OpenAI在开源方面“一直站在历史的错误一边”。
消息显示,OpenAI计划于今年夏天发布自有的开源大模型,跟DeepSeek和通义千问更好地展开竞争。
这时候,中国AI行业更需要在开放上持续做加法:这可以反映在走技术开源路线、加强AI生态化协作合作上,也可以体现在推动多边技术合作交流框架、扩大AI朋友圈上——就算别人选择关上门,也可以选择用单边开放回应。
毕竟,打败开放的往往是更高程度的开放。打造高水平开放创新生态,就是给自己增加反脆弱能力。
需要看到,无论创新还是开放,关键都在“人”为。
黄仁勋说:“中国是一个意志坚定、能力超群的国家……中美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是一场‘持久战’,没办法在短期内取得胜利。”
而《论持久战》里就说了:“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
我想,如果中美AI竞争过程中有个环节是人将随机信号发射到太空,那三体监听员给出的反馈大概就是:不要犯错!不要犯错!不要犯错!
是的,重要的就是在坚持创新与开放的路上不要犯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