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水文章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小工坊”托起“共富梦”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8 18:58:00    

调制皂液、入模、定型、切皂、修皂、晾皂……在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季宅乡的“浙南油库·兴林益农共富工坊”,手工皂制皂师们正在忙碌着,经过这一道道工序,一块块色泽温润、散发着山茶油清香的手工皂呈现在记者眼前。“农闲时我们来这儿做工,一个月能拿到4000块,挣钱多,还离家近。”制皂师黎伟霞跟记者说。季宅乡共富工坊自2024年底建成以来,已带动10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增收1.2万元。

图为共富工坊工人在流水线上分拣油茶果。 青田县委宣传部供图

“以前我们这儿就是种油茶,但是好种不好卖,日子并不富裕。”黎伟霞说。青田种植油茶历史悠久,素有“浙南油库”的美誉。然而,“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自然特征导致林地相对分散,林农各自为战,既难形成规模效应,也无力应对市场风险,很长一段时间,这里的人们守着“浙南油库”的金山却过着穷日子。

为了从油茶果里榨出“真金白银”,近年来,青田一直把油茶产业作为农业主导产业来培育,在培育良种油茶、改造提升低产油茶林、油茶精深加工等方面给予政策、资金扶持。通过基地化种植,青田县油茶种植面积扩大到现在的30.67万亩,带动了当地百姓脱贫,也改善了生态环境。但是,当地油茶产业仍面临经营碎片化、产品质量不高、产业链短等痛点。

怎样打通堵点,把“含绿量”转化为“含金量”?青田以“共享林事”破题,在季宅乡试点建设了兴林益农共富工坊,为油茶全产业链服务,用“共享”这把钥匙,打开了共富的大门。

针对“低、小、散”的问题,工坊提高亩产、扩大规模、统一生产多管齐下。“去年,工坊投产运营后,我们一共收购了280万斤油茶果,每斤收购价比周边县市高出1毛到3毛,最后产出了12万斤油,产值近一千万块。”共富工坊主理人、季宅乡党委副书记夏茂介绍说。工坊探索创新“国企+强村公司+合作社+私企”的联建联营机制,携手7家乡镇强村公司、县供销总公司、上铁文旅公司和民间资本力量,共同出资成立兴林益农供销有限公司,通过整合规划造林地、低效茶园,培育高产新品种等,季宅乡油茶种植面积扩大至2万亩以上,油茶果亩产量从300斤大幅提升至600斤。

光提升产量还不够,还要在质量上下功夫。共富工坊又配备了6条现代化加工生产线和标准化厂房,实现油茶果烘干、脱壳、晾晒、榨油“一站式”处理,引进的“鲜榨冷提”自动化生产链,完整保留山茶油天然活性成分。“原来我们采摘后都是土办法压榨,现在送到这里统一榨油,标准统一了,油的品质也更好了。”季宅乡下庄村村民陈永生对记者说。作为村里的油茶种植大户,陈永生带动村内20余名农户发展油茶产业。

工坊实施“保底收购+利润分成”模式,确保农户利益最大化,村民通过林地流转、股份分红、参与劳务等方式都可获得收益。仅去年一年,村集体也通过厂房租金、土地流转等方式增收近30万元,村民实现年均增收5万元。青青油茶山变出的金山银山,富了百姓的荷包。

除了生产传统的山茶油产品,共富工坊进一步延伸山茶油产业链,开发出山茶油手工皂、山茶油护肤品、山茶油咖啡等。以油茶为主题的观光园、展示馆、餐厅及民宿也在这里落地生根,丰富多彩的旅游项目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让当地老百姓吃上了“旅游饭”。

当然,青田油茶还存在市场知名度和认可度不够、延伸产品创新性不足等问题。未来,共富工坊将强化品牌推广,打造集技术培训、设备共享、研学体验、文化展示、高效办公、直播销售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服务平台,汇集更多林农、返乡青年的智慧与力量。

离开季宅乡时,记者登山俯瞰,万亩油茶林,郁郁葱葱,满眼青翠尽是蓬勃生机。

(采写:李璇 刘名美 周璐铭 审核:李艳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