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在社旗县太和镇、郝寨镇的青豆种植基地里,头戴草帽的村民们穿梭在翠绿的豆田间,娴熟地采摘、分拣、装袋,忙碌的身影与饱满的豆荚交织成一幅动人的丰收画卷。
在太和镇,高雄9号青豆已成为当地响当当的“金字招牌”。绿美丰青豆种植基地技术员马武熊站在果实累累的豆株旁,难掩自豪:“高雄9号耐热耐寒、荚大且生长周期短、产量高,再加上这里独特的土壤、气候,种出的青豆颗粒饱满、口感绝佳,亩产可达1000公斤!”目前,太和镇3600余亩青豆田预计产值突破1300万元,品质上乘的青豆不仅热销周边,更通过冷链物流远销全国各地,吸引众多客商纷至沓来。
采摘队伍中,该镇闫店岗村民赵礼芳动作麻利,她笑着说:“每天能摘400多斤,挣一百三四十块钱,40多天下来能攒下5000多。在家门口干活既能挣钱又能顾家,比外出打工强多了!”像赵礼芳这样受益的村民不在少数,太和镇青豆产业已成为带动群众增收的强劲引擎。“我们计划发展青豆深加工,把‘小青豆’做成‘大产业’。”太和镇宣传委员、副镇长吕倩望着丰收的田野,眼中满是憧憬,为产业发展勾勒出清晰蓝图。
郝寨镇的青豆种植基地同样喜获丰收。自2020年起,郝寨镇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大力发展青豆等蔬菜种植及初加工产业,成功流转土地逾3500亩,规模化经营优势日益显现。采摘季里,基地每日用工超400人,人均日收入达200元,极大地促进了当地居民就业增收。“青豆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让乡亲们的钱袋子鼓了起来,更激活了整个乡村的经济活力。”郝寨镇相关负责人感慨道。
社旗县青豆产业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里拥有适宜青豆生长的自然环境,肥沃的土地、充足的阳光和适宜的气候为青豆的优质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社旗县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农户”“党支部+基地+群众”等产业模式的创新应用,实现了青豆种植规模化、标准化,有效提升了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政府也将青豆种植纳入乡村振兴主导产业,通过土地流转、政策扶持等一系列措施,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此外,青豆生长周期短、经济效益高,不仅提升了农田利用率,还有助于改良土壤结构,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近年来,社旗县在筑牢粮食安全根基的同时,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培育壮大蔬菜、中药材、林果等特色产业。这一颗颗青绿的豆子,正化作乡村振兴的“金豆子”,带领群众走上致富路,也为美丽乡村建设增添了新动能。
全媒体记者 张飞
编辑:辛灵飒 初审:陈丹丹 终审:王笑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