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水文章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奔流少年·甘肃小记者】小记者与作家畅聊 了解《康熙和路易十四》中的文明对话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4 12:09:00    

7月22日,奔流新闻·甘肃小记者第七期成长计划“大象儿童电影·小小影评人”活动进入第二天。甘肃小记者们在光影流转中探索历史,通过观看中法合拍纪录电影《康熙和路易十四》,在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资深媒体人阎世德老师的互动里,了解三百多年前的文明对话,学习写作新思路。

走进三百年前的文明对话:龙与太阳的相遇

影片《康熙和路易十四》作为庆祝中法建交60周年的献礼之作,这部曾获第3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科教片提名的影片,用细腻的镜头还原了三百多年前东西方两位帝王的交往轨迹——康熙派遣传教士传递科学典籍,路易十四送上天文仪器与艺术珍品,两大文明在礼仪、科技、艺术的碰撞中书写出交流互鉴的佳话。

放映结束后,阎世德老师以《跨越时空的对话:龙与太阳的相遇与启示》为题展开分享。他指着银幕上定格的画面说:“康熙的龙袍象征着‘天子’与天地沟通的权威,路易十四的华服则藏着欧洲贵族的等级密码;紫禁城的对称布局讲究‘天人合一’,凡尔赛宫的镜厅则彰显着王权的开放与炫耀——这些差异恰恰是文明对话的起点。”

“电影里康熙和路易十四处理朝政的方式、对待科学的态度有哪些具体不同?”甘肃小记者罗宁康率先举手,问题直指影片中最直观的文明差异。

阎老师用通俗的语言解析:“康熙皇帝通过‘奏折制度’与大臣隔空议事,强调‘君为臣纲’的秩序;路易十四则坚持‘朕即国家’,喜欢在朝堂上与贵族面对面辩论。对待科学,康熙亲自学习几何、解剖学,却更多将其视为‘治国工具’;路易十四则建立科学院,鼓励学者自由探索,把科学当作‘文明象征’。”

阎老师补充道:“就像电影里展示的,康熙的书房里既有儒家经典也有西洋钟表,路易十四的宫殿里既有油画也有中国瓷器——他们都在主动吸收对方的文明成果,这正是对话的魅力。”

聚焦当代启示:“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少年思考

“在‘一带一路’推动文化交流的今天,这段历史能给我们什么启示?”甘肃小记者范嘉瑞的提问将讨论引向现实。

阎老师笑着反问:“大家想想,为什么康熙愿意派传教士去法国,路易十四要送科学家来中国?”见孩子们陷入沉思,他说:“因为他们都明白,文明不是封闭的堡垒,而是流动的江河。今天的‘一带一路’,就像当年的海上丝绸之路,让我们既能看到法国的埃菲尔铁塔,也能让世界爱上中国的敦煌壁画。”

他鼓励小记者们:“作为新时代的少年,你们既要读懂龙的图腾,也要了解太阳的象征;既会写方块字,也能听异国语言——这才是文明对话的接班人该有的样子。”

解锁写作秘籍:让历史故事走进作文

“怎样才能像您一样,成为一名优秀的作家,并且把历史故事写进作文里?”甘肃小记者郑雅心的提问,道出了不少孩子的心声。阎老师笑着说:“写作就像搭积木,历史故事是最好的积木块。比如写‘交流’这个主题,你可以像电影一样,先写康熙和路易十四的互动,再联系今天的‘一带一路’,最后加上自己的感受——这样的作文既有厚度,又有温度。最主要的是要多读书,阅读量是写作素材最大的底气。”

阎老师现场示范:“比如描写‘差异’,可以写‘龙袍上的金线绣着五谷丰登,西装上的纽扣刻着太阳花纹,一个藏着农耕文明的智慧,一个带着海洋文明的热情’。用具体的细节代替空洞的词语,作文就会生动起来。”

活动结束后,甘肃小记者唐熠心兴奋不已:“通过这两天的活动,我学到了很多写作的知识,我还想参加这样的活动。”

本次“小小影评人”活动将持续至7月28日,后续还将通过影评写作、纪录片拍摄等形式,让小记者们在“玩中学”中深化对文化交流的理解。

文·视频丨奔流新闻记者 纪敏

图丨奔流新闻记者 裴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