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水文章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科普|“冬病夏治”也能治痛经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3 11:19:00    

1、中西医对痛经的认识

妇女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称为痛经,又称"经行腹痛"。西医妇产科学将痛经划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原发性痛经又称功能性痛经,是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者。由于盆腔器质性疾病所引起的属继发性痛经。原发性痛经以青少年女性多见,且原发性痛经占痛经90%以上,发生主要与局部前列腺素含量增高有关,对女性生活造成很大影响。

目前现代医学对于痛经的治疗方法分为一般治疗与药物治疗,其中一般治疗主要指(1)重视心理治疗,消除紧张和顾虑。(2)足够的休息和睡眠,规律而适度的锻炼,戒烟。(3)疼痛不能忍受时辅以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一般选择(1)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素合成酶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产生,防治过强子宫收缩与痉挛,从而减轻或消除痛经,常用布洛芬、酮洛芬、甲氯芬那酸、双氯芬酸等。(2)口服避孕药,通过抑制排卵减少月经血前列腺素含量。

痛经在中医古籍中最早见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者,土瓜根散主之”。中医认为痛经病位在子宫,冲任,以“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为主要病机。实者可由气滞,寒凝,湿热等导致子宫的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虚者主要由于气血虚弱,肾气亏损致子宫失于濡养,“不荣则痛”。因本病病位在子宫,冲任,变化在气血,故治疗以调理子宫,冲任气血为主。

其中由寒证导致的痛经主要分为实寒与虚寒两类:实寒见寒湿凝滞:多因经期冒雨、涉水、游泳,或经水临行贪食生冷,内伤于寒,或过于贪凉,或久居阴湿之地,风冷寒湿客于冲任、胞宫,以致于胞宫、冲任气血凝滞。经前、经期气血下注冲任,胞宫气血更加壅滞不畅,“不通则痛”导致痛经。如《傅青主女科·调经》言:“寒湿满二经而内乱,两相争而作痛。”虚寒见阳虚内寒:多因素体禀赋阳虚,阴寒内盛,冲任、胞宫失于温煦,经期气血下注冲任,寒凝血脉,使得经血运行迟滞,发为痛经。

2、“冬病夏治”穴位敷贴的机制

“冬病夏治”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它是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对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症状容易加重的疾病,选择在自然界气温高的夏季之时,通过艾灸、拔罐、按摩、导引、理疗、脐疗、穴位贴敷、穴位注射以及内服养阳的药食等治疗方法,借助夏季阳气旺盛之力加上穴位刺激及药物的作用,起到疏通经络、健脾益肺、温阳补肾的作用,从而增强患者的自身免疫,扶正固本,减少“冬病”的发生或减轻“冬病”的病情,而达到预防、治疗冬季易发的疾病的目的。

“冬病”的产生多为阴邪,多因寒湿阻滞经脉、导致气血不通从而致病。而穴位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的汇聚点,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阳气最盛的时段,同时也是人体阳气最为充沛之时。此时人体腠理疏松,此时选取特定的穴位进行敷贴,药物易于渗透皮肤,透到穴位经络,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处,借助具有辛温散寒、补阳祛湿药性的药物,在“时气长旺”之时,驱除体内阴邪。

3、蔡氏妇科治疗寒证痛经的经验

蔡氏妇科始于清朝乾隆年间,素怀“不为良相,亦为良医”之志,悬壶济世,亦儒亦医,历代名家辈出。善用“周期法”调治各类妇科疾病,因用药精、简而灵,现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蔡氏妇科认为,痛经无论原发性或者是继发性,其发病关键在于“不通”,病位在冲任胞宫。对于因寒证导致的痛经,既有“不通则痛”又存在“不荣则痛”的病机。在阳气充盛的时节中,运用特定药方进行外治法更可以使得疗效达到预期。

蔡氏妇科结合既往临床经验,配伍“仁辛助阳方”,方由艾叶、附子、肉桂、乳香、没药、细辛、姜汁调和而成。方中艾叶、附子散寒助阳为君,肉桂温通经脉、补火助阳,乳香、没药行气活血为臣,细辛散寒开窍为佐,姜汁温经散寒为使,共奏温经助阳之效。选取敷贴穴位如下:

三阴交穴(双侧):位于内踝尖直上三寸,胫骨后缘。此穴为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交会之处,因此应用广泛,除可健脾益血外,也可调肝补肾。治疗妇女经、带、胎、产及相关冲、任脉疾病的首选腧穴。

血海穴(双侧):位于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隆起处。血海既可以行血化瘀、益气养血, 能止能破, 崩漏、闭经皆可用之;又可清热凉血、理血调经、清化湿浊, 治疗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临产病、产后病等杂病。

关元穴:在下腹部正中线上,当脐下3寸处。有健脾补虚、养肝疏泄、补肾益精、调和气血、解痉止痛、回阳固脱等作用, 主治上至呼吸系统, 中及消化系统, 下达泌尿、生殖系统病症, 是现今临床调治妇科疾病必选效穴。

子宫穴(双侧):位于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中极旁开3寸。可通胞宫、化瘀滞、调理气机、升提下陷。可治疗子宫脱垂、不孕、痛经、月经不调等妇科疾病。

4、结语:

《黄帝内经》有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治未病”一词,正是源自于此。医圣张仲景进一步丰富了《黄帝内经》和《难经》中的“治未病”思想,其内涵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劳复”。而痛经并正是属于“既病防变”中的范畴。利用三伏贴这个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节,对寒证痛经的患者使用温经助阳的穴位敷贴治疗方法,最大可能地增加疗效,标本同治。且因敷贴操作简单,便于携带,即使在在三伏天结束后,也可以继续接受治疗,巩固疗效,达到“既病防变”的中医治未病的目的。

作者:徐博文 主治医师,上海市东方医院中医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