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水文章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以笔为刃!80多年前,安溪才女奏响抗日战歌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4 06:06:00    

N海都全媒体记者 董加固/文 林良标/图

《延安颂》

“啊!延安,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到处传遍了抗战的歌声……”为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日前,安溪组织108人的高甲戏《莫耶·延安颂》剧组赴延安,开展全国巡演(延安)首演活动,反响热烈。

这部历时3年打磨、以泉州安溪女作家莫耶真实经历为原型创作的剧目,让80多年前那首激励无数中华儿女的《延安颂》以新姿态走近观众。而莫耶——这位从茶乡走出的红色才女,以笔为枪投身抗战洪流的传奇人生,也随戏幕拉开愈发清晰。

高甲戏演绎红色传奇

灯光照耀下,放在门口大厅的《莫耶·延安颂》巨幕海报格外显眼……7月22日,记者来到安溪县高甲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只见平时彩排表演的舞台屏幕上,播放着当年红色延安的画面。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莫耶·延安颂》经过3年打磨,从剧本构思到舞台呈现,每个环节都凝聚着主创团队对红色文化的深刻理解与艺术创新的执着追求。剧目以传统戏曲再现莫耶的传奇人生。

高甲戏《莫耶·延安颂》全国巡演(延安)首演(来源:安溪融媒)

该剧编剧王文胜表示:“将高甲戏艺术与红色叙事相融合,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希望在保留传统戏曲特色的同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让红色故事以更生动的形式走进观众心里。”

“莫耶身上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不屈斗争精神,给了我很大的感受和鼓舞。”7月14日,莫耶扮演者郭宗华(一级演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莫耶是挣脱封建桎梏走向延安的新时代女性,曲折的人生经历、独特的从军生涯、艰苦的生活历练,给这个人物烙下深刻的时代印记,通过高甲戏展现更具感染力。”

这个月,高甲戏《莫耶·延安颂》剧组还将到江苏、安徽等地巡演,让红色文化薪火相传。

茶乡少女奔向抗战之路

在安溪金谷镇的莫耶故居里,讲解员陈福全介绍,莫耶1918年出生,其父是国民党军官,母亲是当地大家闺秀。莫耶原名陈淑媛,这个名字承载着封建家庭对女性的规训,但她小时思想开放,不单反对裹脚,而且敢在山村小溪游泳。14岁,莫耶随父母移居厦门,目睹了“万国租界”上的种种不公和外国水兵的流氓行径,写下《无声的期望》,透露了对社会的深层次思考。初中时期,她阅读了大量进步书刊,写出一篇篇宣传妇女解放向往光明的文章。

莫耶在延安

1934年,莫耶担任《女子月刊》编辑。1936年,她的第一部著作《晚饭之前》,在《女子月刊》出版,署名陈白冰。“白”象征纯粹信念,“冰”寓意黑暗中坚守清醒,这次改名标志着她从封建小姐蜕变为独立新女性。1937年,她加入上海抗日救亡演剧队,抵达延安后她又改名“莫耶”(谐音“莫邪”)。这把传说中的正义宝剑,成为她以笔为剑投身抗日的精神象征。

如今的莫耶故居中,当年莫耶与同学聆听毛泽东讲课的照片,印证着她在延安的思想进一步蜕变——正如她在《烽火岁月》中所写:“延安是照耀中国的灯塔。”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莫耶奔赴延安后,就投身到抗日宣传与文学创作。

一曲《延安颂》响彻海内外

1938年,莫耶在延安创作歌词《歌颂延安》,后更名为《延安颂》,由郑律成谱曲,在延安礼堂为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演出,获得赞誉。《延安颂》很快传遍各抗日根据地,甚至传到国统区的革命群众和海外华侨中,成为一曲激发抗日爱国热情的战歌,激励无数爱国青年走向延安、走向抗日救国行列,鼓舞前方战士英勇杀敌。莫耶在《烽火岁月》中记录,周恩来曾带头领唱《延安颂》。

莫耶故居展厅

1938年冬天,莫耶跟随八路军一二O师开赴华北抗日前线,任政治部宣传干事。行军途中,她总带着笔记本记录见闻、搜集素材,创作了《百团大战》《到八路军里去》等作品,在军中产生强大宣传鼓舞作用。贺龙等革命家赞其为“出色的女作家”“真正的女兵”。

新中国成立后,《延安颂》出现在电影《南岛风云》《峥嵘岁月》《椰林曲》《永不消逝的电波》及电视连续剧《延安颂》里。1993年,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将《延安颂》定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这首歌至今仍传唱不衰。

抗战与解放战争时期,莫耶常冒着炮火深入前线,写下大量战地报道。1950年她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她转业到甘肃日报社,1956年莫耶发表了批判官僚主义的文章,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受到读者赞扬。1986年她在兰州病逝。《保卫延安》的作者、著名作家杜鹏程评价:“莫耶的一生,就是一部小说。”泉州师范学院杜朝运教授认为,她无论顺逆都坚守赤诚与党性,精神可贵。

红色家风深深影响家人

莫耶身上不屈的红色精神,深深影响着家人。莫耶的儿子、女儿、侄子等多位后辈都先后参军、入党,在各自的岗位上奉献,赓续传承红色家风。

“《延安颂》那熟悉的红色旋律,令我心潮澎湃,母亲坚忍不拔、顽强刚毅的红色精神,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脑海中,刻在我们的骨子里,伴随我们的一生。”莫耶之子方前进(1949年生,名字寓意中国前进不止),今年76岁,7月22日,他与记者连线时回忆道,“母亲常给我们兄妹讲述延安时期的故事,讲述共产党带领人民通过多种手段发展经济的一幕幕火热劳动场景。”

方前进1970年报名参军,1974年入党,与母亲成为“战友”。2017年,他独自一人骑上单车,从母亲当年投身抗日前线的始发地——上海码头出发,途经江苏、安徽、河南、湖北、陕西,一路奔赴延安。当年夏天,他站在80年前母亲挥就《延安颂》的地方,深深感慨:“来到您来过的地方,怀着您怀过的理想。”

“我大学毕业,姐姐嘱咐我基层最缺人才,叫我去基层锻炼吧!临出发前,姐姐说共产党员,要发光发热。”莫耶的弟弟陈文炳,目前人在云南,今年86岁了。7月22日,他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道,1954年,那时他15岁,姐姐第一次回安溪老家探亲,就把他带到兰州读书。后来,在姐姐的指引和鼓励下,陈文炳来到甘肃省灵台县扎根基层,成为一名老师,直到1980年因工作需要才调回兰州。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进入暮年时期,时间愈少,愈感到珍贵。总希望一息尚存,就要有一分热,就要发一分光。”陈文炳说,这是姐姐说过的话,他当作家中格言,教育子女要时刻不忘姑妈莫耶严于律己的作风。

□讲述

大家都想来看“最飒闽南小姐姐”

20世纪末,莫耶故居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与对面的“安南永德苏维埃旧址”一起构成泉州市“安永德红色之旅”旅游景点,成为整个闽南地区独具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安溪县金谷镇副镇长张锦川介绍,近年来,不时有学校师生、研学团队、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学习。

安溪莫耶故居

莫耶故居的逸楼上,莫耶戎装雕塑英姿飒爽。故居内珍藏的老照片、《延安颂》油印歌纸、手稿等文物,静静诉说着她以笔为刃、投身救亡的岁月。

“我们班上团课时听了莫耶的故事,觉得她真酷,今天特意来这里打卡,大家都想来看看这位‘最飒闽南小姐姐’。”和几位同学一起来参观的大学生陈雪风表示,“刚听说还有高甲戏的《莫耶·延安颂》,希望有机会也能来看看。”

记者了解到,刚在延安结束首演的《莫耶·延安颂》剧组,这个月将到江苏、安徽等地巡演,让更多观众再次感受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编辑:郭寿权

责任编辑: 海峡都市报

相关文章